运动健身饮食食谱一天三餐,运动饮食特点是什么
今天小编为大家分享如何做菜好吃、菜谱大全、美食小吃、烹饪技巧、健康饮食等信息,教你做美味佳肴!
1、运动前应食用少量食物。原则:
*
以低脂的碳水化合物为主。这些食物很容易消化,又能提供糖类,作为运动时的能量来源。推荐:一道含淀粉的主食(如米饭、通心粉、土豆),或其他谷类食物;两个水果;一袋板栗。2、在运动过程中应及时补充水分。如果运动时间少于1小时,每15分钟应喝水150毫升到300毫升;如果运动时间在1到3个小时,应及时给身体补充糖水以免出现低血糖。3、运动时会消耗体内钙和镁等矿物质。运动时用软水补充水分的话最好同时摄入一些含盐分和矿物成分的食物。硬水比较适合运动后钙和镁等矿物成分的补充。4、运动后不宜吃鱼肉等酸性食物。原则:补充碱性食品。因为运动后体内的糖、脂肪、蛋白质会大量分解而产生较多的酸,使人感到肌肉酸痛,疲劳倦怠。如果再吃肉类或喝可口可乐等含糖高的酸性食品,反而会增加血液中酸度,从而更为加重人体肌肉的酸痛程度,使疲劳无法及时消除。推荐:饮料可选择牛奶、豆浆、茶水、无糖果汁、矿泉水或白开水。豆类也是好的食物选择。扩展资料1、饮食应做到营养均衡,三大营养物质比例合适,做到高碳水化合物、适量蛋白质、低脂肪。2、饮食的酸碱搭配不仅与运动员的健康有着密切的关系,而且也直接影响到运动后体力的恢复。一般来说,白面、玉米等谷类食物,以及花生、核桃、肉类、蛋类、糖及酒类,含磷、硫、氯等元素较多,在人体内代谢后,会产生带阳离子的酸根,使体液呈现酸性。大豆、绿豆、水果、海带、牛奶、蔬菜等含钾、钠、钙、镁等元素,在人体内代谢后则生成带阴离子的碱性氧化物,会使体液出现碱性倾向。如果食酸性食物过多,就会使运动员的血液呈酸性,这不仅会增加体内钙、镁的消耗,易引起疲劳,而且还会使血液的黏滞度增高,对运动是极为不利的。因此运动员饮食要求酸碱相对平衡,酸碱食物要合理搭配。3、食物应避免高脂肪,含膳食纤维多的粗粮,避免产气或延缓胃排空时间,并少食或不食辛辣食物、过甜的浓缩糖类。减少对胃肠道的刺激。4、还应注意饮食与运动的时间,饭后不能立即运动,运动后不能立即进食,也不要吃了便睡。这样对肠胃不利,还影响消化吸收,易感染疾病。5、切忌空腹跑步,尤其是早晨时胃里没有食物,能量供应不足,使胃液分泌旺盛,容易引起胃痛和十二指肠溃疡。如果早晨健身长跑的距离比较长,可先喝一小杯糖水或少吃一些点心类的食品。参考资料来源:搜狗百科-运动 每天锻炼要怎么注意饮食营养?看你是做什么运动的。
慢跑和足球是有区别的。
还要根据你的运动时间安排你的饮食。
根据自己和周围一些跑长跑的人的经验。
运动前吃些含碳水化合物丰富的食物,推荐豆类。有朋友会在运动前一两个小时喝酸奶加红枣。
至于牛奶,鸡蛋,肉类适宜搭配,特别是肉类,不易消化,需要四个小时。最好运动完后休息差不多了再补充
运动完后补充矿物质,类似一些运动饮食。也可以通过富含矿物质的食物补充。
最好以第二天起来不会感到疲劳为准。
几点经验希望对你有帮助。
体育运动员在饮食方面应该注意什么?应该注意是否得到更多、更全面的营养来满足运动的需要,更应注意食物的搭配合理。运动员的饮食须知:1、合理安排营养素在运动员耗供平衡的前提下,应合理安排蛋白质、碳水化合物和脂肪在食物中的比例。以热量的摄取为例,一般蛋白质占总热量的15%,脂肪占总热量的30%左右、碳水化合物占总热量的55%左右较为适宜。蛋白质的摄取也应根据不同运动条件,合理安排动、植物蛋白的摄入。水、碳水化合物、脂肪等其他营养素的摄取也应如此。2、注意热量的平衡由于运动员在训练或比赛中消耗能量较多,只有给予及时补充,才能满足他们的正常需要和保护充沛的运动能力及必要的能量贮备。然而过多的热量可导致体脂肪增多、身体发胖、运动能力降低。所以,运动员的饮食安排一定要合理,要因人并因项目而异。3、合理的饮食制度饮食制度包括饮食质量、饮食分配和进食时间。进食时间要与训练和比赛相适应。最好在进餐 2.5 小时以后再进行训练或比赛,否则剧烈运动会使参与消化的血液流向肌肉和骨骼,影响胃肠部的消化和吸收。饭后立即剧烈运动还会因胃肠震动及牵扯肠系膜而引起腹痛和不适感。训练或比赛后也应休息 40 分钟后再进餐,否则也会因进入胃肠的血液减少,胃液分泌不足而影响消化吸收功能,长此下去还会引起慢性胃肠疾病。4、其他注意事项应吃易消化的食物,饭后不能立即运动,运动后不能立即进食,也不要吃了便睡。这样对肠胃不利,还影响消化吸收,易感染疾病。此外,注意饮食卫生也很重要,如不要挑食、不要狼吞虎咽、不要汤泡饭、运动中不要大量喝水,饭后不要马上洗澡,临睡前不要进食等。此外,烟酒更应该予以禁止。
WWw.XuezuoCai.coM学做菜美食网,收录鲁菜、川菜、苏菜、粤菜、浙菜、闽菜、湘菜、徽菜等菜系家常菜谱、西餐做法及各地美食小吃,美食攻略,早餐、午餐、晚餐食材选配做菜方法。
免责声明:本文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联系电话:17898872021